荆轲本是一游侠,虽然是卫国人,却经常周游列国畅谈自己的理想,由于自幼饱读诗书,与宝剑为伴,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谋略家、纵横家很是衷情,于是他曾求见卫国国君,要像商鞅一样为卫国作些贡献,可惜的是卫国的当家人不识货,他只好来到燕国,想在这里找到展示自我的平台。
让荆轲没想到的是,燕国的太子丹早就对他的才能了如指掌,尤其是对他的剑术和胆量早有耳闻,在荆轲朋友的引荐下,两人在太子府见了面。从此,荆轲自己的理想没有实现,却帮太子丹做了一件流传千年的大事。那么, 荆轲刺秦王 这件事虽然没有成功,为什么还流传千年让人称颂呢?
荆轲刺秦王,表面是帮太子丹复仇,实际上是体现出为民请命的献身精神。
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?因为受太子丹所托。太子丹为什么要托付这件危险的事情?因为他跟秦王嬴政有过节。
关于太子丹请人复仇这件事,有他跟嬴政的私人恩怨,更多的是体现了他对燕国时局的担忧,这是一种为民请命的精神。秦王嬴政的父亲是异人秦庄襄王,当初他作为人质在赵国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,嬴政也是在赵国出生的,而那个时候,诸侯国都流行把王子作为人质来体现两国结盟关系,在嬴政出生不久,燕国也把太子丹作为人质送到了赵国,这样他俩就成了同病相怜的小伙伴。
展开全文
当异人回到秦国做上国君以后,嬴政自然也跟着回到秦国,紧接着就接上了班。不巧的是,同样是人质,太子丹的命运就坎坷得多,当嬴政在秦国大殿上发号施令的时候,燕子丹却以人质的身份来到了秦国。原以为曾经同病相怜过,这回能给点面子照顾一下,可嬴政好像把那件事忘得一干二净。
身份变了,态度也陌生了。燕子丹生气地逃回了燕国,并赌气接收了从秦国叛变过来的将军桓齮,并改名樊於期。看到秦国不日将要灭赵,按照唇亡齿寒的道理,下一步就是燕国了。于公于私,太子丹都不能袖手旁观,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了,他要荆轲去刺杀嬴政。
于是,他们找了一份地图,在里面放了一把匕首,又以给樊於期家人报仇为名,让他自杀献上脑袋,荆轲就这样仓促上路了。
荆轲刺秦王,表面看荆轲行动失败,实际上却表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节。
为了行动双保险,太子丹还帮荆轲制定了补救措施,额外给荆轲找了一位帮手秦舞阳,他二人在易水河畔告别太子丹,在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!”的豪迈诗句中踏上了不归之路。
虽然这次行动荆轲心里也没底,他也是经不住太子丹软磨硬泡才答应的,但想到秦国即将灭亡六国的趋势,他也坚定了决心。二人以奉献燕国地图和秦国叛将桓齮的人头为见面礼,轻松地就来到了秦国的朝堂。
当秦王嬴政非常高兴地察看地图时,一把匕首显露了出来,他立马站起来和荆轲进行打斗,无奈荆轲拿着匕首几次都没刺上,倒是嬴政抽了几次才抽出来的宝剑刺伤了荆轲,倒在地上的荆轲用尽全身力气把匕首扔向秦王未中,他自己则被嬴政连砍七剑身亡。
原本指望秦舞阳能帮上忙,没想到这个平时杀人如麻的杀手到了朝堂上,吓得腿肚子转筋,还没等荆轲被杀,他早就被武士们剁成了肉酱。
荆轲刺秦王,表面看是荆轲个人行为,实际上体现出战国时期普通民众对弱肉强食的反抗。
荆轲刺秦王虽然行动失败,却对秦国震动很大,一个弱小的诸侯想跟实力强大的秦国较量,而且就派了两个人来行刺大王,本身这件事就让人敬佩。所以,这件事情过去后,秦王马上对燕国展开了疯狂的灭国行动,燕国自此消失,太子丹的人头也被燕王喜作为投降的礼物献给了嬴政。
关于秦国统一六国,在历史上来说,这是一件值得华夏民族高兴和欢呼的事情,因为只有统一了才能避免千年的诸侯纷争继续,百姓们才能脱离水深火热的战乱生活。但是作为一个有自尊的诸侯国来说,秦国灭亡六国又是他们心中抹不去的伤痛。
所以,对荆轲刺秦王这件事的评价,众说纷纭,总的来讲,他有这样几点值得人们思考:
首先,荆轲所作所为没有为自己谋取一点私利,于公于私,他都是受人尊敬的剑客。于私,他替太子丹两肋插刀;于公,他替燕国乃至诸侯国请命,至个人安危而不顾,这才是大义大节。
其次,作为一个卫国人,当看到其它国遭受秦王灭国时,荆轲挺身而出,以一己之力妄图阻挡秦国东进,体现了一种君子风度,这是一种英雄主义行为。
第三,荆轲无论刺杀秦王成功与否,他都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怀念。(图片来源于网络)
学史明理,知史悟道。关注岛主说事,了解更多新鲜的历史资讯。